好「酒」不見! 臺灣酒莊新思維

2016-01-02
有機誌 ORGANIC 第103期 2015,DEC 【微醺 喝下自然】

臺灣酒業於何時開始已不可考,在日治時期之前,臺灣本地生產的酒大多是民間自行釀造,為務農時的副業。但在1903 年開徵「酒甑稅」、1907 年開徵「酒造稅」後,許多產量不多的家庭或小酒坊紛紛停止製酒,以免入不敷出,各地製酒工廠也開始逐漸整併,但工廠數量雖然減少了,單位生產量卻反而上升,臺灣酒業開始轉變成一個新興產業。

 早期的發酵指的是釀酒時,作物裡代糖成分產生酒精及二氧化碳的現象,但隨著技術及生活的演進,發酵不再侷限於酒的領域,更延伸出將有機物分解轉變成小分子,一種生物氧化的現象,都稱為發酵。製酒,千法不變的是不只要帶給人們畢生難忘滋味。因此,對於這生活中較特別的飲料之一,我們希望的是不再有任何駭人聽聞的添加劑或化學物,讓食物回歸自然風貌,人心也應如此。酒,無論是兒時記憶,或現今歡樂節慶、家聚都是不可少的一味,曾經在50 年代,剛來臺的老兵或在地本省郎,無不在飯前小酌一杯,當年買酒是不限年齡,小女孩拿著零錢幫爸爸買一瓶酒,配上一碟花生,恐怕是苦悶年代的人一點點生活樂趣,早年喝酒是隨興、隨意,時至今日,幾年來臺灣漸於國際各項酒賽中,嶄露頭角的得獎事實,不得不問,在製酒優異能力帶動的釀酒產業下,臺灣是否能跟歐美酒國一爭高下?一如打破臺灣人對飲酒概念,喝酒,就要喝進口酒的刻板印象。在經過許多不同食安風暴檢視下,「酒」是否也能安然過關?又能否繼續保持它為騷人墨客所愛?而歷經幾千年春夏秋冬四季時間粹煉後的酒,我們是否仍能和自然為伍、微醺一場呢?

© 2025秉森酒莊。 彰化縣二林鎮西斗里八間路207巷112號 。 版權所有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